近日多篇报道称“冠军搓澡工”邹春兰尽管得到了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其就业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指出,社会援助是治标不治本,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在运动员培养体制上走“体教结合”的道路。
数月以来,昔日全国举重冠军沦落到今朝搓澡女工的“邹春兰事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今年5月,邹春兰在全国妇联半边天洗衣工程办公室和吉林省体育局的合力帮扶下,前往北京接受为期半个月的创业培训。两个月过去了,由于为她提供洗衣设备的民营企业变卦,导致洗衣店的开张日期一拖再拖。
邹春兰现象根源是“体教不结合”
钟秉枢认为,“邹春兰现象”是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竞技体育的一大难题。为此,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普遍的做法是出台退役运动员上学和就业保障制度,包括“工龄买断”,根据训练长短、比赛成绩以货币化形式一次性支付退役金。钟秉枢认为,这些办法比没有办法强,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比如,退役金从几万元到二三十万元不等。但运动员普遍缺乏再投资能力,因此这笔钱很快就会花完。即使是上大学,表面上政府有特殊政策,教育部目前规定一级以上运动员可免试进入高校。但高校在实际执行中,为了在校际比赛中出成绩,希望引入的不是退役运动员,而是高水平的现役运动员。”
钟秉枢还说,即使退役运动员进入高校学习,也存在“真学假学”的问题,“由于长期跟文化课脱节,许多运动员无法跟上正常的大学教育,只能‘混’一张文凭,而在就业时,却又无法胜任该文凭涉及领域内的工作”。
他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走由教育体系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道路,“也就是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必须和运动生涯同步完成,而不是在退役后才开始。这样,他们才可能在退役后就具备自主择业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邹春兰问题的本质还是要落实体教结合的问题”。
刚出台的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也特别提到了退役运动员就业、创业等热点问题,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探索“体教结合”的道路。
|